核爆受害国转向?日本考虑核潜艇,微型反应堆破局
11月6日,他在东京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里直接呼吁,东京该考虑获取核动力潜艇了。
11月6日,他在东京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里直接呼吁,东京该考虑获取核动力潜艇了。
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新加坡正认真研究将核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的可行性。在10月30日的新加坡国际能源周(SIEW)上,能源及科技部长陈诗龙博士(Dr Tan See Leng)宣布,政府已成立专门团队推进核能能力建设,并与多国科研机构合作评估小型模块反应堆(S
当微软签署协议重启三里岛核反应堆时,这证实了能源分析师们早已预测的情况:人工智能革命与能源现实主义的融合。亚马逊和谷歌也紧随其后,与核技术开发商达成类似协议,共同押注核能为AI的未来提供最可行的动力路径之一。
1981年夏,渤海湾的晨雾还未散尽,一艘通体黝黑的钢铁巨鲸悄悄驶离港口。没有送别的人群,没有鲜花掌声,艇上127名官兵攥紧拳头,眼神坚毅如铁——这是中国091型核潜艇二号艇“长征2号”,正执行代号“814”的31天长航试验。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掀起国产航母热潮时,“核动力航母何时到来”的追问始终萦绕在公众视野中。而这一问题的核心,恰恰指向军事核设施中最关键的一环——核动力装置。在军事领域,核设施绝非单一的“反应堆”概念,而是一套支撑核威慑、核动力运用与核材料保障的复杂体系,其技术水
10月26日,他在地下指挥所对着镜头点头,一句“完成决定性试验”把全球熬夜看消息的军迷直接推上热搜。
”——这句追问,在2023年秋天终于有了官方回答:10月15日,甘肃嘉峪关,404核城纪念馆把3号反应堆地下控制室开了条缝,每天只放20人,政审得提前90天。
2025年10月,英国原子能管理局(UKAEA)在牛津郡卡勒姆聚变能源中心宣布,MAST Upgrade球形托卡马克装置实现重大突破——首次在球形聚变反应堆中利用3D磁线圈稳定聚变等离子体,将等离子体温度提升至3500万℃,这一数值是太阳核心温度的两倍。这项始
最近核聚变领域不是“炒概念”,而是真有企业在“动真格”——3家核心企业一边砸钱回购自家股票,一边抢下大额商业化订单,连主力资金都在悄悄关注。不少人疑惑:“核聚变不是还在实验室阶段吗?怎么就开始赚钱了?这3家到底靠不靠谱?”
最近能源圈和资源圈都在聊一个事儿:核聚变突然火得发烫,而咱们中国手里攥着的钨,偏偏是核聚变的“命门材料”。好多人还没搞懂“钨”跟“人造太阳”有啥关系,行业里已经有人悄悄布局——这不起眼的金属,会不会成下一个闷声起飞的黑马?
最近科技圈有两个词火得发烫:可控核聚变和算力。前者被称作“终极能源”,后者是AI时代的“水电煤”,而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公司,更是成了资金争抢的香饽饽。今天就给大家梳理6家真正深度布局的企业,不是蹭热点,而是真有硬核技术和实际进展。
面对现有军用发电机功率不足及电网脆弱性问题,美国正通过“双面神计划”加速推进军用微型核反应堆部署。美国能源部长强调,这种能源解决方案将成为所有领域运转的核心支撑。项目中军方提供铀燃料,而反应堆所有权和运营将由BWX技术公司等商业机构负责。
反应堆 美国陆军 t bwx bwxtechnologies 2025-10-16 11:46 2
在2025年秋日的瑟堡造船厂,焊接火花的闪烁不只照亮了钢铁,更点燃了法国海军的百年梦想。作为“五常”之一的法国,终于启动了欧洲史上最大核动力航母“PA-NG”(新一代航空母舰)的实体建造。这艘满载排水量7.8万吨的巨舰,承载着法国维系“蓝水海军”荣光的野心,但
杜伦大学的科学家完成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大规模质量验证计划,该计划是世界上最大的旨在证明核聚变作为主要清洁能源的可行性的项目。
2025年10月,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搞出个大动静,他们开发的Diag2Diag人工智能系统,居然能从现有传感器数据里,把等离子体缺失的信息给重建出来。
俄罗斯计划于 2030 年前启动全球首个具备闭合燃料循环的核能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莫斯科全俄展览中心(VDNH)举办的全球原子论坛会议上宣布了这一消息。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今天,AI数据中心的耗电量正呈爆炸式增长。据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将翻倍,每年约达1000太瓦时。传统电网在这巨大的需求面前,正逐渐不堪重负。然而,一种新型的能源解决方案——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
在人工智能算法统治科技创新的时代,密歇根大学的核工程师们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开发出一种完全基于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的控制算法,成功实现了核微反应堆的自主功率调节,为偏远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开辟了全新可能。这项突破性研究不仅挑战了当前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但“核泄漏”这仨字一出来,谁心里不得咯噔一下,更有意思的是,这机组今年年初还犯过错,一批没经过分析的废液直接就排出去了。
法国创造了一项新的核聚变世界纪录。该国的 WEST 托卡马克装置成功将高温等离子体维持了 1,337 秒,即略多于 22 分钟。这一表现超越了数周前中国东方超环(EAST)创造的纪录,将持续时间提高了约 25%。